一件深埋巖石中、距今4700萬年的雌蟬化石在德國出土,其近乎完整的形態揭示了歐洲鳴蟬演化的新篇章。科學家將此新物種命名,並指出其發現證明鳴蟬在歐洲的擴散遠早於先前認知,且雄蟬可能如現代蟬般鳴唱。此蟬身長約2.65公分,翼展達6.82公分。
CNN報道,研究人員4月29日於《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指出,這些化石也是蟬科中「真正」鳴蟬最古老的例證。多數現代蟬均屬此科。
昆蟲化石記錄不多,雖現代蟬種類繁多,古生物學家僅記錄了44件蟬科化石。研究主要作者、德國波昂大學古生物學家姜輝博士(Dr. Hui Jiang)表示,已知最早鳴蟬化石發現於美國蒙大拿州,年代介於5900萬至5600萬年前。
此次新描述的歐洲親戚,則是歐洲最古老的鳴蟬。
姜輝指出,因化石保存完好,此古蟬被歸入現今歐洲已無蹤跡、主要分布於亞非洲熱帶的「扁鳴蟬族」。此發現將該族鳴聲記錄推前約2000萬年,顯示其多樣化遠早於原先認為的2500萬至3000萬年前非洲起源說。
美國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專家拉班迪拉博士認為,此發現暗示該蟬群演化或比分子數據推測的更慢,或有更古老同族化石待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