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英國,人工智能(AI)不再只是科技圈的熱詞,而早已滲透進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無論是在NHS醫院裏協助醫生診斷的AI助手,還是在倫敦地鐵站裏調度客流的智能系統,AI正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重塑著英國的未來。
正如英國首相斯塔默所說,人工智能和科技將推動變革,能夠給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巨大改變。這個行業支撐了超過200萬個就業崗位。2023年,英國人工智能行業增速是其他經濟領域的30倍。據《經濟參考報》報道,資料顯示,英國現有超過1300家AI企業,產業估值已超過210億英鎊。英國擁有多家知名AI初創公司,在倫敦、劍橋和曼徹斯特等地已形成AI創新集群,並吸引了DeepMind、微軟和亞馬遜等國際巨頭的研發中心。可以說,AI已深入到英國的各行各業。NHS正在試點AI輔助診斷系統,用於篩查肺癌和優化病人分流流程;零售商用AI優化庫存和客戶服務,自動駕駛汽車也在英國部分城市道路上試運營。
對於居住在英國的普通人來說,AI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黑科技」。微軟宣布將在英國培訓100萬名工人,幫助他們掌握AI工具;BBC上線了AI公開課,幫助大眾理解和應用AI……無論是倫敦的白領,還是約克郡的工廠工人,都有機會參與到這場技術變革中。而事實上,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各行各業早已逐步普及。
在6月舉辦的倫敦科技周開幕式上,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勳表示,英國是除中美以外的全球第三大AI生態發展大國。然而就資金投入而言,英國仍然與美國和中國相距甚遠。根據斯坦福大學《2025年AI指數報告》發布的資料,去年英國私營部門AI總投資為45億美元,美國為1091億美元,中國為93億美元。
為此,英國首相施紀賢宣布,將投入10億英鎊,並採取一系列舉措,大力推動英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施紀賢誓言將英國的計算能力提升20倍,大幅提升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更多實驗室、數據中心,推動英國從人工智能技術接受者到創造者的轉變,確保人工智能大幅改善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