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一項研究發現,無家可歸風險與種族有關。非裔無家可歸的可能性約為白人的4倍,獲得福利住房的可能性更低。
據《衛報》報道,赫瑞.瓦特大學進行一項為期3年的研究,發現即使控制地理、貧困和住房自有率等變數,種族依然對無家可歸風險有重大影響。為獲得福利住房或其他服務,一些人被迫換髮型,改口音,甚至更名。一些案例中,住房部門官員甚至告訴申請者要心存感激,因為「你在你的國家沒有這些」。
研究小組分析了75萬戶家庭的記錄,發現在官方無家可歸體系中,只有10%的非裔家庭得到福利住房,移民家庭比例為11%,而白人家庭比例為24%,整體水平為17%。研究還發現,非裔家庭更有可能長期困於臨時住所,43%的非裔家庭住了兩年以上,而白人家庭比例為25%。
慈善機構Shelter的活動與政策主管麥瑞.麥克雷表示,不平等仍深深植根於英國住房體系中。「證據很明顯,非裔更有可能無家可歸,也更不可能擁有一個安全有保障的家」,她說,種族刻板印象、文化差異、住房官員的不公正待遇,以及在申請過程中對資格的過度質疑,讓非裔感到被忽視。
該報告的研究員之一、43歲的烏琴娜.埃內克和孩子們在倫敦東部一套一居室福利公寓住了15年,但他們很難獲得基本的房屋維護和維修,也很難與住房官員溝通。為此,她發出質疑:「是因為我是非裔嗎?」後來,她把名字改得更英式,為的是能與他人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