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北萊茵-西法倫州選舉結果大致底定,執政的基民黨拿下最多支持,擋下近年崛起的極右翼另類選擇黨(AfD);但學者分析,AfD在德國「鐵鏽帶」魯爾工業區斬獲3倍選票,顯示選民們對移民議題及經濟下滑的焦慮情緒日增,「鐵鏽帶」未來恐成AfD票倉。
德國人口最多的北萊茵-西法倫州(Nordrhein-Westfalen)14日舉辦地方選舉,53個縣市中,該邦執政黨基民盟(CDU)在超過30個地區取得領先;綠黨(Greens)雖流失不少選票,但在明斯特、科隆、波恩等年輕大學城與都會區仍維持優勢。
選前外界關注AfD是否將進一步取得地方執政權,結果顯示,基民盟與社民黨(SPD)等傳統政黨雖流失部分選票,仍成功擋住AfD。明斯特大學政治學教授科爾斯廷分析,AfD在許多城市無法推出候選人,基層人力不足,且政策長期僅圍繞移民議題,缺乏交通、住房等地方民眾關心的論述。這使得AfD在北萊茵—西發利亞邦的表現不如全國層級選舉。不過在杜伊斯堡、蓋爾森基興和哈根等魯爾區城市,AfD得票率明顯上升。學者認為,這是值得注意的訊號。藉煤炭與鋼鐵業起家的魯爾工業區曾是德國的心臟地帶。工人階級為中間偏左社民黨(SPD)傳統支持力量,隨德國產業轉型,去工業化導致魯爾區部分小鎮面臨經濟與人口流失衝擊。
15日的地方選舉中,另類選擇黨在蓋爾森基興得票率近30%,是過往的3倍以上。科爾斯廷認為,另類選擇黨雖缺乏地方治理經驗,卻能透過放大焦慮情緒在「鐵鏽帶」逐步扎根,對傳統政黨形成挑戰。科爾斯廷預期,這股力量恐將進一步擴張,尤其是在過去非其傳統票倉的德國西部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