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候變遷致全球氣溫攀升,嚴重衝擊睡眠質量——研究顯示,人類年均睡眠已較以往減少44小時。科學家疾呼,人類需要學習適應之道,如沖涼水澡、減少咖啡因與酒精攝取。
人腦對高溫敏感,體溫升高易啟動壓力反應,干擾睡眠。法新社報道,學界正積極尋求協助身體適應高溫、改善睡眠的機制。《睡眠醫學》期刊2024年文獻回顧指:「氣候變遷與都市化引發的高溫,對全球人類睡眠構成威脅,影響健康與福祉。」
《同一地球》期刊2022年研究顯示,21世紀前20年,人類年均睡眠已較以往減少44小時,與氣溫上升相關。哥本哈根大學學者.邁納預測,至2099年,全球暖化恐使每人年損50至58小時睡眠。該研究數據源自68國逾47000人。邁納強調:「亟需干預研究與實地實驗,促進適應,維護睡眠在酷熱世界中的修復力。」
腦中調控體溫與睡眠的神經元緊密關聯,降低核心體溫是提升睡眠質量之鑰。巴黎西岱大學研究員索維稱,身體適應高溫有其代價,如流汗增多需補充更多水分,且有極限。熱浪期間,調整活動、作息及衣著至關重要。但他認為人類「耐熱度可能高於普遍認知」,引述研究指室溫達28攝氏度仍可好眠。他挑戰「臥室必須18度至20度」的迷思,建議輕便衣物、薄被單及良好通風有助因應高溫,「總開空調將無法適應環境。」
跨學科生物學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家蘭西拉克則指,超過攝氏28度,「情況更複雜」。長期缺覺會擾亂身體恢復,短期致嗜睡、疲勞,增意外風險;長期累積睡眠「債務」,影響代謝,增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阿茲海默症風險,並損及抗壓性與心理健康。
為在高溫下睡好,蘭西拉克強調「注意睡眠敵人」。睡前宜沖涼水澡(非冰水),少碰咖啡等刺激物,限制酒精;建議運動後避泡熱水澡,日間最熱時小睡(下午2點前,30至40分鐘)助減緩睡眠不足衝擊。
除了氣候變遷,日常塑膠製品中的化學物質可能也正影響人類的睡眠。挪威科技大學(NTNU)最新研究指出,潛藏在傢具、玩具甚至醫療用品的化學物,能干擾人體晝夜節律,使生理時鐘最多延遲17分鐘。此延遲恐增睡眠障礙及糖尿病、癌症等健康風險。
生物學家團隊關注化學物對腺苷受體的效應,此受體傳遞調節晝夜節律訊號,告知身體何時清醒。實驗發現,塑膠化學物會「活化」腺苷受體,阻礙訊號傳遞,視劑量不同,可使生理時鐘延後9至17分鐘。研究作者比較此效應與咖啡因,雖結果相似(使人清醒),但咖啡因是「去活化」受體。
主要作者、挪威科大教授瓦格納向《衛報》表示,此影響雖不如咖啡強烈,但衝擊細胞反應更快,即使僅15分鐘延遲,對精密調控的生理時鐘也是「一個顯著的轉變」。
團隊指,仍需更多研究了解塑膠對生理時鐘的全面影響並確定元凶化學物。此次研究用的是塑膠萃取物,代表「化學物質遷移的極端情況」,未來需進一步確認真實世界暴露的實際效應:「塑膠的設計與生產必須根本轉變以保安全。減少塑膠中化學物的種類和危害,可降暴露,減輕公共衛生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