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前筆者到網台做節目,內容是有關「供樓定租樓好」。置業是人生大決定,不能兒戲,也不易三言兩語講完。但若想要簡單答案,筆者還是可以答:除非有父母支持,又或者打算在可見將來離開香港。否則的話,買樓應該還是較租樓好。但港樓只宜自住,若炒賣或買來收租,筆者仍不建議。
供樓定租樓,涉及很多問題。計死數之前,很多問題和數字未必有關。首先,若閣下打算幾年內離開香港,那就不用買樓。另外,對後生仔女來說,其實跟父母同住,在財務上可能最划算。不用交租,不用交水電煤,甚至上班也帶飯,家用就只是意思意思。當然和雙親同住,總有一定磨擦,但計算下來,應該還是除笨有精。最後,也有些人家境較好,若父母願意出首期,甚至願意幫你供樓——那當然是供樓好啦。
擁有物業帶來安全感
撇除以上因素,若閣下不會離港,又不會和父母同住,不靠父母。那剩下的選擇,就是供樓還是租樓。不過在計數前,還有其他非數字的考慮。首先,擁有物業,的確帶來安全感,至少不用擔心被人加租,也不用擔心幾年搬一次屋(筆者最怕)。況且,到年紀漸長時,有時租屋也可能遇到困難。另外,曾幾何時,擁有物業,某程度上較方便閣下結識異性(不過據說現在是相反,住公屋才是大贏家,又是另一個故事)。最後,不少未買過樓的人忽略了,自置物業是個很好的「後備資金來源」。例如筆者向來都不留現金,100%股票。但若真的應急用錢,點算?將自住物業加按,是一個便宜方便的資金來源。
好了,真的去到供樓和租樓的抉擇。和很多人想像中不同,「樓價會升還是跌」,其實並不是重點。首先,我們討論是自住,不是投資。當然,筆者不認為「自住樓就不怕跌」,問題是置業是長遠的決定。十年三十年後的樓價,其實無甚人可以準確預計。君不見2020年前,人人覺得樓價只升不跌?同樣地,同一班人,現在卻認為樓價有排衰。大家都只是見升唱升,見跌講跌,不用太認真。
通脹帶動長遠樓價升
不過若要筆者瞎猜,幾年後的樓價我不敢講,但三十年後,相信還是比現在高,通脹嘛。但現在是否「最好時機」,會不會再跌,筆者就不知道了。只是歷來看到,最好時機,就往往是人人都說「買樓正傻仔」的時間。
這就去到最後一個問題:機會成本計算。若自住多年,最後樓價打和,閣下當然是賺了不少——因為若不買樓,你還是要交租。現在的情況是,租金一直上升,沒有太大回落。但樓價在跌,而最近息口也在跌,所以供樓開支在跌。筆者寫過幾次的「供平過租」,現在變得普遍,十大屋苑,差不多全數是「供平過租」。在美孚新村的情況,供樓比租樓平三成。
當然了,近期供樓利息回落,和港元拆息大跌有關。筆者相信,這也是很短期的現象。但無論如何,不供樓,還是要交租。若不打算離港,又沒有父母支持,似乎還是買樓較好。
實務上的一個問題是,何來首期?但現在樓價回落不少,按揭政策也放寬了,要儲細價樓的幾十萬首期,應該不是難過登天。
最後一個問題:有人會提到,既然筆者說機會成本,那我將首期的那份錢,拿去投資股市,一年賺到8-10%,不是更好?這講法,也有一定道理。而正是因為此原因,筆者不建議買樓投資或收租。不過話說回頭,閣下又是否真的能做到一年8-10%?不錯,這是美股的長期平均回報。但多數人,卻是跑輸大市,升少少走人,跌少少止蝕。所以最緊要對自己坦白,若投資成績不算理想,就不要這樣想了。平行時空下,這筆錢不做首期,分分鐘閣下炒股票全輸掉。
Patreon作者 李聲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