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恐龍帆狀背鰭或為「求偶神器」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引述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發布的消息,古生物學家在英國發現了一種全新的恐龍物種,其最獨特的特徵,是在背上長有一排如船帆般的巨大結構。這具化石是在英格蘭南岸的懷特島出土,距今已超過1億2000萬年。
這個新物種被命名為「麥氏伊斯蒂歐拉基斯龍」,以紀念傳奇航海家麥克亞瑟。牠屬於禽龍的草食性親戚,身高約2米,體重約1000公斤。科學家們對其背上誇張的「帆狀背鰭」功能爭論不休,最終推測,其主要功能可能並非調節體溫,而是如同雄孔雀的尾羽一般,是用於物種識別與吸引異性的「求偶神器」。
這具化石其實早在40年前就已出土,但過去一直被誤認為是懷特島上已知的兩種禽龍之一。直到退休醫生洛克伍德攻讀博士學位時,重新檢視這批骨骼,才驚訝地發現「其中一具的背部神經棘特別地長,這非常不尋常」,從而鑑定出這個全新的物種。
洛克伍德的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古生物學論文》期刊。他指出,雖然禽龍類恐龍在演化過程中,脊椎確實有越來越高的趨勢,以附著更強壯的背部肌肉,支撐從兩足行走轉變為更常四足並用的龐大身軀,但伊斯蒂歐拉基斯龍的背鰭已誇張到超出實用功能。
他排除了「帆狀背鰭」是用於調節體溫的理論,認為一個充滿血管的巨大帆狀物,在打鬥中極易受損並導致大量失血。洛克伍德總結道:「在現存動物中,當一個特徵被誇大到超出其實用功能時,幾乎總是出於吸引配偶的演化壓力。伊斯蒂歐拉基斯龍的帆狀背鰭,似乎就是又一個例子。」

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