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政壇正陷入「時間緊、爭議多、抗議烈」的三重困境,新總理勒科爾尼自9月9日上任後,一面要趕在10月15日憲法時限前敲定2026年預算案,一面需加速組建新內閣,然而未等新政落地,就已遭遇多輪民眾示威與在野黨質疑,施政開局充滿挑戰。
勒科爾尼上任首周便馬不停蹄展開磋商,先後與各政黨、工會及資方代表會面,為預算案收集意見,並承諾將「諮詢結果納入政策考量」。審計院院長莫斯柯維奇近期在電視節目中明確提醒,財政法案需在10月15日前提交國會,「時間已進入倒計時階段,不容拖延」。據勒科爾尼對《巴黎人報》透露,新內閣名單將在「國會工作啟動前」公布,最快於本周揭曉,而組建新團隊的核心目標正是為推動預算案順利通過鋪路。
不過,預算案初步構想已引發多方不滿。勒科爾尼雖承諾「絕不制定緊縮性、導致社會退步的預算」,卻在關鍵議題上與左派、勞工群體立場對立:他明確拒絕經濟學者祖克曼提出的「超富稅」(針對1億歐元以上財富徵收至少2%最低稅率,避免富人避稅),也表態不恢復法國曾實施的富人稅(ISF),同時拒絕暫停此前引發爭議的退休金改革。這一系列態度讓左派在野黨社會黨批評其「忽視賦稅公平」,勞工群體更是感到失望。
極右派「國民聯盟」則提出不同訴求,要求政府削減公共開支,並為中產階級、勞工群體減稅;極左派「不屈法國」態度更加強硬,直言若新政府政策延續舊軌,將在其組閣後提出不信任案,進一步加劇政治博弈風險。面對各方壓力,勒科爾尼僅強調「會平衡增稅與減稅,回應民眾對賦稅正義的呼聲」,同時設定底線——「任何政策都不能損害經濟增長與就業」,卻未給出具體解決方案。
政治爭議尚未平息,社會抗議已再度升溫。此前,不滿預算案方向的民眾已在9月10日和18日兩度上街示威,而工會與勒科爾尼會談後,因「未獲具體回應」,決定於10月2日發起第三次全國動員。法國總工會秘書長比內直言,勒科爾尼在退休金改革、「祖克曼稅」等關鍵議題上迴避態度,證明「唯有街頭行動才能推動政策轉向」。
工會方面披露,10月2日全法預計開展約240場抗議活動,包括多城市遊行、路口集會等。其中巴黎遊行將沿左岸推進,從意大利廣場出發至瓦班廣場(靠近榮軍院與國民議會),形成對權力核心的施壓。交通部門也提前預警:巴黎公共交通整體正常,但RERB線或受輕微干擾;高速列車運行不受影響,地方列車、郊區列車及城際列可能出現延誤;航空領域因75名人員登記罷工,或有航班延遲,但政府強調「不會造成重大混亂」。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罷工預計參與人數與罷工率將低於9月18日——此前國家公務員罷工率僅12.7%,地方與醫院公務員約7%,顯示社會抗議雖持續,但強度略有分化。不過醫療領域抗議已跟進,約30個醫護與患者團體計劃於10月4日在巴黎發起「白色遊行」,要求保障醫療預算,進一步擴大抗議議題範圍。
對勒科爾尼而言,本周是上任後的「關鍵考驗期」:需在敲定新內閣名單的同時應對罷工潮,還要為預算案細節爭取更多支持。若新內閣組建拖遝、罷工規模超預期,不僅預算案起草進度將受影響,更可能削弱政府公信力,為後續施政埋下更大隱患。法國政壇能否打破「爭議-抗議-拖延」的循環,仍需觀察未來兩周的政策調整與各方博弈結果。本報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