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今日將在韓國釜山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面,中美元首迎來6年來首次會晤。分析認為,中美將圍繞船舶港務費、關稅、稀土、大豆、芬太尼等議題,形成框架性協議方案。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孫成昊對《星島》稱,雙方將達成一些原則性、意向性共識,相信會有一些新突破,元首層面的互動與溝通,能夠加速雙方的妥協進程。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李巍認為,會面當然會帶來一定的緩和,但分歧與競爭預計將很快重現。
相關新聞:中方確認「習特會」周四釜山舉行 特朗普透露會晤或長達4小時








9月中美馬德里經貿會談以來,美方持續新增系列對華限制措施。10月初中國擴大稀土出口管制,特朗普則威脅11月1日起對華商品徵收額外100%關稅。中美關係過去一個月緊張,上周在吉隆坡結束的第5輪中美經貿談判,雙方達成「框架協議」,為元首會談創造條件。
相關新聞:習特會將談及台灣議題? 特朗普:未確定
BBC報道分析,中美在稀土、晶片、大豆、芬太尼、TikTok、台灣等議題,都可能「握手」或「破裂」。大量核心議題與執行機制仍存在顯著分歧,亟需中美領導人的最終決策。
核心議題存在顯著分歧
清華學者孫成昊相信,中美元首韓國會晤料有新突破,美國或許會承諾採取分階段的關稅調整策略;兩國可能在打擊芬太尼濫用問題上加強情報交流,並在司法層面展開緊密合作;一些敏感度較低的對華技術出口,雙方也存在通過對話協商尋找解決方案的可能性,但美國在科技領域對華出口管制的政策框架和方向,預計不會根本轉變。
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習近平將試圖說服特朗普,軟化美國對台灣的支持。不過,孫成昊相信特朗普的表述大概率不會超越「不支持台獨」。
料有限協議換取短暫平靜
北京學者李巍告訴《鳳凰周刊》,中美元首會晤難從根本上解決兩國複雜的結構性問題,「貿易問題上,特朗普在關稅壁壘和『美國優先』的核心政策上始終沒有鬆動,這也是他的初心。」
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客座資深研究員奧爾森對《聯合早報》稱,中美大概率只能達成「有限的交易性」協議,換取短暫平靜。兩個截然不同的體系間的深層次摩擦點,終將再度爆發。英國《經濟學人》指出,外界普遍認為,屆時若有任何協議出爐,極可能只是休戰,而非全面協議,這些協議可能為特朗普明年初訪華鋪路。
《星島》駐京記者楊浚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