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熊出沒|遇到應否扮死?日媒拍片教民眾這樣做自保 揭兩區最高危

日本近月熊患持續惡化,黑熊不再侷限於深山活動,頻頻現身市郊、居民區甚至城市中心,造成人心惶惶。有日媒繪製「熊出沒地圖」,供民眾參考避險,揭示除岩手和秋田縣屬高危地區,北海道因有兩人遇害亦須留意。另有日媒拍片教授民眾一旦遇上熊時,應如何自保減少傷亡悲劇。

根據日本黑熊研究所所長米田一彥估計,日本目前約有2萬至5萬頭熊,較1990年代末的約8000頭急增數倍。而由於氣候變化、果實減產及人口老化導致鄉村獵人減少,是熊隻逼近人類聚居區的主因,情況已打破長期以來人與自然的邊界。

為應對日益嚴峻的熊患,NHK特別製作中文字幕的自保教學影片,教導市民及遊客在郊區或賞楓季出遊時如何應變。
為應對日益嚴峻的熊患,NHK特別製作中文字幕的自保教學影片,教導市民及遊客在郊區或賞楓季出遊時如何應變。

 

為應對日益嚴峻的熊患,NHK特別製作中文字幕的自保教學影片,教導市民及遊客在郊區或賞楓季出遊時如何應變。
為應對日益嚴峻的熊患,NHK特別製作中文字幕的自保教學影片,教導市民及遊客在郊區或賞楓季出遊時如何應變。

 

影片提醒,如遠距離發現熊,應立刻停步、保持冷靜,切勿奔跑或拍照挑釁。
影片提醒,如遠距離發現熊,應立刻停步、保持冷靜,切勿奔跑或拍照挑釁。

 

影片提醒,如遠距離發現熊,應立刻停步、保持冷靜,切勿奔跑或拍照挑釁。
影片提醒,如遠距離發現熊,應立刻停步、保持冷靜,切勿奔跑或拍照挑釁。

 

影片提醒,如遠距離發現熊,應立刻停步、保持冷靜,切勿奔跑或拍照挑釁。
影片提醒,如遠距離發現熊,應立刻停步、保持冷靜,切勿奔跑或拍照挑釁。

 

若熊未察覺人類存在,應悄悄離開現場;如熊已注意到你,則應慢慢後退,保持目光接觸但勿轉身逃跑,以免激發熊的追逐本能。
若熊未察覺人類存在,應悄悄離開現場;如熊已注意到你,則應慢慢後退,保持目光接觸但勿轉身逃跑,以免激發熊的追逐本能。

 

 

萬一近距離遭遇熊襲,應以雙臂護頭面、臉朝下趴地,用背囊保護背部,直至熊離開為止。
萬一近距離遭遇熊襲,應以雙臂護頭面、臉朝下趴地,用背囊保護背部,直至熊離開為止。

 

萬一近距離遭遇熊襲,應以雙臂護頭面、臉朝下趴地,用背囊保護背部,直至熊離開為止。
萬一近距離遭遇熊襲,應以雙臂護頭面、臉朝下趴地,用背囊保護背部,直至熊離開為止。

 

日本放送協會(NHK)統計顯示,今年10月全國至少發生64宗熊襲事件,當中高達68%發生於居民生活圈內。最常見地點包括公路(18宗)、住宅區周邊(15宗)、農田(5宗)及居民區內(6宗),甚至有13人於自家門前遇襲。

地區分佈方面,東北地區為重災區,佔全國80%,其中秋田縣有25人遇襲居首,其次是岩手縣10人及福島縣8人。

不過,襲擊和死亡數字於不同媒體略有差別,另有報道指,今年4月至9月,岩手縣22人遇襲,1人死亡; 秋田縣有19人遇襲,1人死亡;其次是新野縣,有15人遇襲,1人死亡。福島縣和新潟縣各有9人遇襲。但不管如何,秋田縣和岩手縣屬最最高危地區,已無懸念。朝日電視台推出「全國熊出沒地圖」,整理了日本各區域熊出沒地點、時間的地圖,供民眾及遊客查閱最新熊蹤,以避開高風險地區,減少傷亡機率。專家警告,目前秋冬交替、果實減少,加上熊隻可能延遲冬眠,東北及北海道等地區風險最高。

為應對日益嚴峻的熊患,NHK特別製作中文字幕的自保教學影片,教導市民及遊客在郊區或賞楓季出遊時如何應變。影片提醒,如遠距離發現熊,應立刻停步、保持冷靜,切勿奔跑或拍照挑釁;若熊未察覺人類存在,應悄悄離開現場;如熊已注意到你,則應慢慢後退,保持目光接觸但勿轉身逃跑,以免激發熊的追逐本能。

萬一近距離遭遇熊襲,應以雙臂護頭面、臉朝下趴地,用背囊保護背部,直至熊離開為止。NHK同時提醒自駕遊旅客,若在路上遇熊應立即停車、關窗留在車內,切勿按喇叭或用車燈刺激牠,並耐心等候熊離開後才緩緩駛離。

影片雖用心,但不少網民似乎「錯重點」,只聚焦於片中的熊公仔「體型」太大不成比例,外型亦太過可愛,起不到警嚇作用。有網民笑道:「熊大兼差太可愛」、「會不會太可愛了,失去危機感」。亦有網民質疑趴下保護姿勢是否有效,認為「趴下護頸其實是等死」。​

專家大西尚樹指出,熊襲事件已進入新階段,熊類活動範圍擴大,攻擊人類的機率上升,建議前往熊出沒地區時攜帶防熊噴霧,並佩戴頭盔加強防護。​

 

即時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