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大舉動用關稅政策,短短九個月內對多國商品課徵高額關稅,引發廣泛爭議。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周三(5日)就此是否違憲舉行口頭辯論,多名保守派與自由派大法官罕見地同聲發炮,質疑總統是否有權單方面設定關稅。
辯論焦點圍繞1977年《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簡稱IEEPA)。特朗普律師團隊主張,該法賦予總統在「國家緊急狀態」下徵收關稅的權力。但多名法官指出,憲法明確規定徵稅與設定關稅屬國會職權,總統無權單方面更改。





首席大法官羅伯茨(John Roberts)質疑道:「這樣的解釋,等於總統可以對任何國家、任何產品,在任何時間、以任何金額徵稅。」大法官戈薩奇(Neil Gorsuch)進一步指出:「若我們支持這項主張,那國會豈不是完全放棄監督外貿的責任?」
特朗普政府代表、美國訟務長索爾(John Sauer)辯稱,國家正面臨「足以毀滅國家的非常危機」,總統必須採取緊急行動。他警告,若法院裁定總統權限非法,將使美國面臨「殘酷的貿易報復」及「嚴重的國家安全後果」。
特朗普自今年2月起援引該法,對中國、墨西哥與加拿大商品加徵關稅,聲稱這些國家的毒品走私構成「國家緊急情況」。4月,他再度援引IEEPA,宣布對幾乎全球各國商品徵收10%至50%的「互惠關稅」,聲稱美國貿易逆差是「異常而危險的威脅」。
挑戰方律師卡特亞爾(Neil Katyal)反駁說,IEEPA從未提及「關稅」一詞,國會絕不可能授權總統「重塑整個關稅制度」。他強調,貿易逆差並非法律所指的「緊急狀況」,特朗普濫用緊急權力,實為繞過國會監督。
辯論中,法官們亦關注若法院最終推翻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應如何退還企業已繳納的關稅。截至9月底,相關關稅收入達900億美元,約佔今年美國關稅總收入的一半。財經機構估計,若裁決延至明年6月,總額可能暴增至1萬億美元。
保守派大法官巴雷特(Amy Coney Barrett)擔心退款程序會「一團亂」,卡特亞爾則承認「確實極為複雜」,或需區分中小企業與大型進口商,分階段退還。
若最高法院最終裁定特朗普勝訴,將推翻此前三間下級法院的不利判決,使總統對外貿政策的權力前所未有地擴張;反之,若敗訴,特朗普政府恐需償還巨額關稅,並被迫尋找新途徑繞過國會限制。
白宮發言人萊維特(Karoline Leavett)當日暗示,政府已擬定後備方案:「白宮始終為各種情況做準備,若法院作出不利裁決,我們已有Plan B。」
此案不僅攸關特朗普的經濟政策命運,更可能改寫美國行政與立法權力在貿易領域的邊界,被外界視為本屆最高法院最具政治與經濟影響力的判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