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改革 必學金融及識別假新聞

教育部近日公布,從2028年9月起,小學適齡兒童將接受必修的公民教育,內容包括金融基礎知識、識別假新聞以及氣候變遷的知識。
根據公告,小學生將首次學習辨識假新聞、辨別錯誤訊息和假訊息等重要技能,從而培養批判性思維,學會質疑所見所聞,保護自己免受網絡危害。他們也將學習更多關於金錢的基本知識,並認識到自己在進入中學前就已成為消費者。
這項公布是逾十年來首次對課程進行重大改革的其中一環,以確保所有學生離校時能掌握關鍵的生活技能,並在閱讀、科學和數學方面擁有堅實基礎。
不少企業、議員和慈善機構多次呼籲加強金融教育,而目前金融教育僅在地方政府開辦的中學為必修科目。
課程與評估獨立檢討小組主席Becky Francis對此表示,金融素養是「家長們最重視的領域」,也是「每個青少年焦點小組都反復提及的話題」。
她認為,近年來通脹加劇以及金融界日益數字化,促使年輕人對金融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金融與退休金服務局的一項調查顯示,愈來愈多兒童開始自行進行數字金融交易,7至17歲的青少年中有71%曾網上購物,其中大多數是在沒有成人監督的情況下進行。
劍橋OCR考試委員會總經理Myles McGinley對改革表示歡迎,但警告即使是重點明確的改革也會消耗學校本就稀缺的時間和資源,「由於沒有緩衝空間,學校需要獲得支援才能妥善實施改革。否則,這將是一次被浪費的機會。」
另一方面,財政部還將推出一項金融包容性策略,擴大慈善機構Shelter與五家商業銀行之間的試點項目,使無家可歸者能在無固定住所的情況下開設銀行戶口,從而消除有薪工作的一大障礙。

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