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醫院男病人哽死︱報告揭醫護對術語有不同解讀 釐清飲食指示時缺乏溝通

明愛醫院早前發生「餵錯餐」醫療事故,造成一名原本需要進食「糊餐」的75歲男病人哽死。明愛醫院今日(6日)公布事件的根源分析報告,委員會調查後認為,今次事件的根本原因是醫護人員對有關術語有不同解讀,導致臨床團隊之間出現溝通落差及無法達至一致的做法,醫管局現時已統一對可耐受飲食術語的定義。

一名75歲男病人,在今年2月28日因腹部脹痛及無法排便入住明愛醫院接受治療,並於3月2日由禁食轉為可進食流質食物;3月3日,醫生的醫囑將其飲食指示改為DAT,即可耐受飲食的英文術語,計劃讓病人恢復日常可進食的膳食,而護士將有關術語理解為正餐。

明愛醫院早前發生「餵錯餐」醫療事故。資料圖片
明愛醫院早前發生「餵錯餐」醫療事故。資料圖片

 

明愛醫院75歲男病人被餵錯正常餐哽喉不治。資料圖片
明愛醫院75歲男病人被餵錯正常餐哽喉不治。資料圖片

 

根源分析委員會主席、港島東醫院聯網臨床服務統籌(內科)劉家獻。資料圖片
根源分析委員會主席、港島東醫院聯網臨床服務統籌(內科)劉家獻。資料圖片

 

院方已與家屬會面,解釋報告內容。
院方已與家屬會面,解釋報告內容。

 

明愛醫院代表早前會見傳媒,公布75歲男病人「餵錯餐」醫療事故。
明愛醫院代表早前會見傳媒,公布75歲男病人「餵錯餐」醫療事故。

 

DAT在部分護理教材意思等同正餐

明愛醫院事後公布事件及成立根源分析委員會分析成因。委員會調查後認為,事件涉及多項因素,包括醫護人員在釐清飲食指示方面缺乏溝通;部分電子系統內的標準膳食種類包含可耐受飲食的英文術語,可能導致醫護人員認為有關指示屬於特定的膳食種類;有關術語在部分護理教學教材內的意思等同正餐,這可能導致在日常臨床實踐中出現不同的理解。

委員會亦發現,在使用電子床頭顯示板的系統中,可耐受飲食不是一個標準選項,然而醫護人員卻可輸入有關術語,導致為病人選擇膳食上出現不同的解讀;醫院亦沒有一套標準化的流程用於病人評估、膳食選擇及記錄病人的可耐受飲食。

醫管局已統一DAT定義 

委員會提出4項改善建議,包括:

  1. 統一對可耐受飲食術語的解讀,並就此與醫護人員溝通;
  2. 在所有表格及電子系統內移除可耐受飲食的膳食種類選項,以消除歧義;
  3. 改善由病人評估、溝通以至提供膳食方面的膳食管理流程;及
  4. 統一膳食管理系統與電子床頭顯示板系統內膳食選項,並改善相關系統的介面,令資料能即時同步,減低誤解飲食指令的風險。

目前,醫管局已統一對可耐受飲食術語的定義,將其明確定義為一種按病人可耐受程度、喜好及醫療狀況,並經專業評估後制定的飲食方式,而此術語不代表任何特定的餐飲質類。醫院亦會落實執行有關建議,加強醫護人員培訓以確保他們對有關術語的定義有正確理解,並在日常實踐中有效執行。

醫院表示,已與家屬會面,解釋報告內容,並再次向家屬致以深切慰問,及會繼續與家屬保持溝通及提供所需協助。

相關新聞:

明愛醫院爆醫療事故 75歲男長者涉溝通失誤遭餵錯食物哽死 院方致歉

明愛醫院男病人哽死|院方成立根源分析委員會 8周內交報告及提出改善建議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