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胖症已被世界衞生組織列為「全球性流行病」,會對人類健康構成重大威脅,「香港關注肥胖症聯盟」今日(27日)宣佈正式成立,並公布首項問卷調查結果,近七成受訪者不認為肥胖症是一種疾病,33% BMI超過25的受訪者僅認「微胖」,另有逾七成BMI低於23即屬適中或過輕的「瘦底」受訪者自認「肥」。聯盟指出大多數受訪者對自己的體重有錯誤認知,建議加強公眾教育,呼籲社會正視肥胖症。
近七成受訪者不認為肥胖症是疾病
根據衞生署2020至22年人口健康調查,15至84歲人士中,32.6%屬肥胖,其中男性肥胖率為39.4%,女性為26.4%;另有22%屬超重。與2014至15年調查相比,肥胖率顯著上升,顯示本港肥胖問題日益嚴重。肥胖症會提高患上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素及造成醫療系統負擔。








聯盟由跨專科醫生及專業人士組成,調查訪問509人,結果顯示本港市民對肥胖症認知不足,近七成受訪者不認為肥胖症是一種疾病,近四成患有長期病的超重或肥胖人士認為自己的長期病與肥胖無關。四成受訪者屬超重或肥胖,而33% BMI超過25的人士僅認為自己「微胖」,有逾七成BMI低於23即屬適中或過輕的「瘦底」人士,卻又自認肥胖。
外科醫生:BMI非診斷肥胖症萬能指標
調查指,BMI適中範圍的受訪者中,22人腰圍超標,他們會較容易因無明顯體重問題而忽視肥胖引致的健康風險。外科專科醫生徐俊苗表示,BMI不是診斷肥胖症的萬能指標,無法量度體內脂肪水平,需要結合腰圍數據及臨床評估以協助診斷。
肥胖人士接受縮胃手術未見反彈
調查顯示97%受訪者認為會因為肥胖問題影響情緒,37歲的Edward體重曾達108公斤,導致他不願意出門見人,情緒低落。除改善生活習慣外,目前會以口服或注射藥物、放置胃水袋或減重手術的方式治療肥胖症。39歲的Tommy體重最高達120公斤,一開始通過自行做運動控制體重,但體重一直反彈,甚至較未減肥前更重,最後他尋求醫護人員幫助,接受縮胃手術,至今仍未見有反彈跡象。
香港肥胖學會創會會長袁美欣表示,不少人認為肥胖不是疾病,因此不會尋求醫護人員協助,她呼籲醫護人員要主動觀察病人狀態,適時提出建議,同時亦要避免以負面詞彙形容患者,進行公共教育推廣疾病資訊,避免用有色眼鏡看待他們。
香港中華醫學會會長陳真光指出,已有31個國家實施抑制肥胖症計劃,中國國家衞健委亦已推出「三年體重管理年」,應對公共健康挑戰。陳呼籲社會正視肥胖症,加強對肥胖症認知的公眾教育,政府亦應提升醫療資源及政策支持,參考世界衞生組織建議,將新型減肥藥物納入香港基本藥物清單及資助,同時建立跨界別合作,推廣健康生活方式,改善市民健康。
記者、攝影:楊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