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黨年會陷內憂外患

施紀賢在工黨年會上講話時,場外要求改革和針對巴以問題的兩場抗議也在進行。路透社

為期四天的工黨年度大會9月28日在利物浦拉開帷幕,此時正值該黨陷入「內憂外患」的關鍵節點——民調顯示其支持率大幅落後改革黨12個百分點,首相兼工黨領袖施紀賢更創下1977年以來首相最低支持率紀錄,僅13%選民對其滿意;黨內分裂動盪,出現「換帥」聲音。

工黨在去年7月的大選中取得歷史性勝利,以絕對優勢終結保守黨連續14年的執政生涯,施紀賢憑藉「變革承諾」順利出任首相。彼時,工黨在議會下院拿下絕對多數席位,支持者期待其能解決經濟滯脹、民生困境等積弊。然而短短14個月後,工黨支持率便遭遇「斷崖式下跌」。
益普索(Ipsos)最新民調顯示,截至9月,改革黨以34%的支持率位居榜首,工黨以22%的支持率跌至第二,兩者差距擴大至12個百分點。更令施紀賢政府承壓的是,其個人支持率創下歷史新低——僅13%選民對其執政表現感到滿意,79%選民明確表示不滿,這不僅遠超前任保守黨首相的最低紀錄,更是益普索自1977年開始相關統計以來的「最差成績」。
民調機構分析指出,選民對工黨的失望情緒主要源於「政策兌現不足」與「治理亂象頻發」。從經濟層面看,2025年初以來經濟增速顯著放緩,經合組織(OECD)最新預測顯示,英國2025年通脹率將高達3.5%,在七國集團(G7)中位居首位。高通脹疊加薪資增長乏力,導致民眾生活成本持續攀升,而工黨競選時承諾的「降低生活成本」「提振中小企業活力」等政策未能有效落地,直接削弱了傳統選民的支持基礎。
人事醜聞頻發
除了外部民意壓力,工黨內部的分裂與動盪更讓施紀賢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今年下半年以來接連爆發多起人事醜聞,嚴重衝擊政府公信力。7月,副首相韋雅蘭因未繳納第二套住房的4萬鎊印花稅,在輿論壓力下被迫辭職,成為工黨執政以來首位離職的核心內閣成員;8月,駐美大使曼德爾森被曝光與美國已故淫媒富豪愛潑斯坦存在長期密切關聯,儘管曼德爾森否認參與不當活動,但迫於輿論壓力,施紀賢政府最終解除其大使職務;9月初,首相府戰略事務顧問奧文登數年前發表的「歧視少數族裔」不當言論被媒體曝光,引發公眾對政府人員選拔標準的質疑,奧文登最終主動辭職。
一系列人事醜聞不僅讓工黨政府陷入「誠信危機」,更激化了黨內矛盾。曼徹斯特市長伯納姆接受《每日電訊報》採訪時公開表示,已有多名工黨議員私下呼籲他「重返威斯敏斯特(國會所在地)」,挑戰施紀賢的領袖地位。伯納姆作為工黨內部的「實力派」人物,長期在地方政府擁有較高支持度,其表態被視為黨內對施紀賢領導權不滿的公開信號。政治學家菲爾德丁直言:「施紀賢的領導能力已處於全面危機之中,黨內分裂若不能及時遏制,將直接威脅工黨執政根基。」
抗議示威圍城
工黨年會召開期間,利物浦街頭的抗議活動進一步凸顯政府面臨的外部壓力。數千民眾28日聚集在年會舉辦地外,舉行兩場大規模示威:一方面,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議者批評工黨政府在巴以問題上「立場模糊」,未能有效推動地區和平進程;另一方面,反對工黨移民政策的民眾則指責政府「政策搖擺不定」,既未能解決非法移民問題,又損害了合法移民權益。
與此同時,改革黨藉機加大施壓力度。黨魁法拉吉近期頻繁在公開場合呼籲實施「大規模移民遣返計劃」,主張不僅要驅逐非法移民,還要對「不符合英國價值觀」的合法移民進行「資格審查」,甚至暗示將強制遣返部分已獲得居留權的難民。
針對改革黨的主張,施紀賢在工黨年會上發起反擊,指責這一計劃是「赤裸裸的種族歧視政策」。他接受BBC採訪時明確表示:「遣返非法移民、打擊偷渡行為,這是政府的責任,我完全支持;但如果將矛頭指向已合法定居英國、遵守法律的移民群體,這不僅違背英國的多元價值觀,更是不道德的做法,必須堅決譴責。」施紀賢試圖通過批判改革黨的「極端主張」,轉移公眾對工黨執政問題的關注,同時凝聚黨內對「反民粹」議題的共識。

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