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熊「入侵」 氾濫難控

浣熊屬哺乳綱食肉目浣熊科的一種動物,源自北美洲,因「萌感」形象圈粉無數。圖為在樹上打鬧的浣熊。中通社資料圖片

長著標誌性黑眼罩、拖著環紋尾巴的浣熊,曾因「萌感」形象圈粉無數,如今卻成了法國官方認定的「生態入侵者」。這種源自北美的小型哺乳動物,正以驚人速度在法國擴散,不僅攪亂野生生態系統,更讓多地居民陷入「與浣熊共處」的不安中。
法新社報道,「5年前第一次在露台見到牠們時,我根本想不到法國會有浣熊。」波爾多南部瑟納克鎮居民尼古拉.普熱的感受,道出了不少法國人的經歷。如今,這些「不請自來的客人」已成他家常客,有時還會翻找垃圾桶、啃食庭院植物,「剛開始覺得有趣,現在只覺得困擾」。
法國浣熊的擴散並非偶然,兩大核心聚集區的形成各有淵源。在吉倫特省,科學家雖難以統計準確數量,但推測種群已達數千隻——牠們的「祖先」,是21世紀初從卡多雅克鎮一家外來動物養殖場逃脫的少數個體,經過20餘年繁殖,已形成穩定種群。
東北部埃納省則是另一大擴散中心。數十年前,駐紮在此的北約美軍將浣熊當作寵物帶入,部分被遺棄或逃逸後,在當地自然環境中「開枝散葉」。如今,這一區域的浣熊已滲透至周邊多個城鎮,甚至出現與居民區「零距離接觸」的情況。
面對浣熊的氾濫,專業治理力量也屢屢受挫。吉倫特省持證捕獸者協會(ADPAG)擁有約1600名志願捕獸者,但其傳統陷阱在浣熊面前幾乎「失效」。「牠會先伸爪子探路,再把前爪從籠門底下伸進去,硬生生把籠子抬起來——我這輩子沒見過其他動物會這招!」協會技術負責人法比安.埃加爾至今對浣熊的「越獄技巧」感到驚歎。
為應對這一「狡猾對手」,協會不得不升級裝備:給籠門加裝防倒轉裝置,堵住抬籠漏洞。更關鍵的是,他們發現了浣熊的「軟肋」——棉花糖。「用棉花糖當誘餌,既能精準吸引不挑食的浣熊,又不會誤捕鳥類、野兔等本土動物。」埃加爾介紹。
即便如此,治理效果仍顯有限。數據顯示,2024年7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吉倫特省僅捕捉275隻浣熊,且種群數量仍在持續上漲。「我們的職責是控制『有害物種』,但面對浣熊的繁殖速度,實在力不從心。」埃加爾無奈表示。
「在歐洲,1.2萬種外來物種中,僅1%會成為『麻煩製造者』,浣熊就是其中典型。」法國生物多樣性辦公室外來入侵脊椎動物研究負責人讓-弗朗索瓦.馬亞爾,點出了浣熊的「危險性」。這種動物的危害早已滲透至多個層面:經濟上,牠們會闖入農田啃食農作物、鑽進果園破壞果實,讓農戶蒙受損失;健康上,其攜帶的病菌可能傳染人類,存在公共衛生隱患;生態上,作為身手敏捷的捕食者,自然保護區內築巢的鳥類、珍稀兩棲動物,都成了牠們的「獵物」。
更棘手的是,浣熊在法國處於「無天敵」狀態。「在北美老家,牠們還會被狼、美洲獅等捕食者制約,但在法國,沒有任何動物能控制其數量。」馬亞爾強調,這正是浣熊能「肆無忌憚」擴散的核心原因。
此前,吉倫特省曾資助浣熊調查研究項目,試圖找到調控種群的有效辦法,但歷經數年,仍未形成可推廣的治理方案。如今,如何遏制這隻「黑眼罩入侵者」的蔓延,已成為法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緊迫課題。

本報訊

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