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歲猶太屠殺倖存者辭世

猶太大屠殺倖存者弗里德蘭德9日於柏林辭世。路透社

猶太大屠殺倖存者弗里德蘭德9日於柏林辭世,享嵩壽103歲。她生前以不懈的歷史見證與教育工作,成為德國反思納粹歷史的重要代表人物。她的離世引發德國社會哀悼,也讓人們重新思考,在見證者逐漸凋零之際,如何延續歷史記憶。
弗里德蘭德1921年出生柏林猶太家庭,原姓本德海姆。她的父親是商人、母親經營一家鈕扣店,比她小3歲的弟弟擅長拉小提琴,是個多次跳級的資優生。
曾夢想成為服裝設計師的弗里德蘭德,1936年進入柏林一所藝術工藝學校學習時尚與廣告繪圖,之後在一家猶太人經營的裁縫店當學徒。1938年「水晶之夜」後,裁縫店被迫關閉,學徒生涯因此中斷。1940年初起,來不及離開歐陸的本德海姆家族在種族迫害中被撕裂,父親在比利時被逮捕,母親與被蓋世太保抓到的弟弟一同被帶走,三人先後喪命奧斯威辛集中營;自己則在動鼻子手術、染髮戴十字架,偽裝成「雅利安人」躲藏一年後,被告密者出賣送往特雷津集中營。
戰爭結束前夕,她在特雷津重逢舊友,並在最後一位拉比離開集中營前一晚舉行了婚禮。弗里德蘭德在一次訪問時回憶,當時使兩人情感萌生的,與其說是愛情,不如說是共同歷經的苦難。
長壽的弗里德蘭德是少數高齡且持續發聲的猶太大屠殺倖存者,從美國回德後,她經常走訪各地學校與紀念場合,親述家族命運與在集中營的記憶,提醒年輕世代要記住納粹德國的歷史,讓「即將消逝的見證人記憶能被延續。」2008年,弗里德蘭德出版以母親最後告訴她的叮囑為書名的回憶錄《試著活下去》,接受史蒂芬史匹柏創辦的「大屠殺基金會」拍攝,留下珍貴集中營倖存者口述史料。
弗里德蘭德認為,納粹時代給後世帶來的最重要的啟示,是做個「有人性的人」,而所謂人性,指的是「保持理性與同理心」;她也經常在演說中提醒,人生來都一樣「血液沒有基督徒、回教徒、猶太人之分。」
2023年10月以哈戰爭爆發,她受媒體採訪時回應,不應以「仇恨回報仇恨」。這兩年,當孩子們問她:「你支持以色列還是巴勒斯坦?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時,她總是回答:「不要看那些讓你們分裂的東西,要看那些讓你們團結的東西。」反對簡化的對立思維。
她也在無形中,承擔德國社會對「和解」的深層寄託。她經常受邀與德國政要、名流合影,南德日報評析,只要她一出現,總能讓整個國家、尤其是柏林政治圈感到安心,彷彿她的存在與親切就是對德國的一種寬恕。

歐洲